胡维逊: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世民 清华 胡维逊: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胡维逊: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2024-07-13 15: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家好,我叫胡维逊,来自广东茂名,现在是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2019级学者,在加入书院以前曾在联合国纽约总部、欧盟议会布鲁塞尔办公室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统计师办公室实习工作,一直对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组织工作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我已经于去年10月份通过了联合国青年专业人才项目考试(YPP)的遴选,将于毕业后前往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ESCAP)曼谷总部任职。

在书院最大收获:面对面交流,获取一手信息

       我在书院最大的收获是通过书院的平台,获得了与全球各地不同类型国际政策的实际制定者以及许多国际重大事件亲历者的直接对话机会,不再需要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就可以深入了解到许多国际时事的来龙去脉,聆听亲身参与者的真知灼见。在当下各渠道信息泛滥却意识形态严重溢出的年代,能获得与当事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得以与他们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坦诚交流,这些经历对我来说难能可贵,收获良多。自从加入了清华大家庭,我一直对汪鸾翔先生作词的清华校歌有很深的认同感,也希望能身体力行的践行校歌中的清华精神。在此我希望借用校歌中的几组歌词,与大家分享在书院的学习与生活。

“致知穷理,学古探微;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过去在联合国和欧盟工作的经验,让我对如何促进国际发展、消除贫困、保持和地区平等议题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然而,此前的我仅仅是通过阅读媒体报道和各种政策研究论文报告来了解相关政策和信息,对政策的实际执行难度以及各方面的利益关联欠缺了解。带着许多疑问,我在书院学习期间总是会抓住各种重要活动或者国际组织官员来访的机会,请教他们对消解冲突和消除贫困等政策问题的看法。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次,一位曾任联合国中非维和行动(MINUSCA) 特别代表的高级官员到访书院,在陪同他游览书院之后,我找到机会与他进行了一次私下交流。我在电梯间里鼓起勇气略带“质疑” 地问道,联合国当初为什么没有针对中非共和国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作出更多行动,例如为当地许多希望放下武器回归平民生活的武装分子提供再就业培训和资金支持。出乎意料地是这位官员微笑着停下了脚步,和我在书院大厅进行了半个小时的深入交流。他耐心地将当地部族利益、历史冲突和国际社会各方政府的政治立场对我进行了一一讲解。针对我提出的问题,他微笑地表示联合国曾在当地推行过类似的“资金支持换取解除武装”的项目动员,但这些资金反而成为了武装组织购置更多武器制造更多袭击以获取更多“和平资金”的动力,产生了巨大的道德风险。临别时,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拥有同情心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好心不办坏事”。这句话我至今铭记在心。此前的我对国际组织工作满腔热血,总是想着如何“为万世开太平”做出自己的贡献,殊不知我对国际政治中的许多利益纠葛和政策执行中的扪参历井有着太多的无知。那一刻的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想的太多,懂的太少”,同时也感激苏世民书院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实践、辩证地检验自身观点与看法的机会。

       在书院与同学、老师、嘉宾一次次的思辨与讨论中,我对国际时政以及各国社会民生都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逐渐养成了辩证看待、理性讨论的学习习惯。这对即将成为国际组织官员、需要在各国政府代表之间斡旋协调的我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也暗暗下定决心,在毕业后要继续发扬清华校歌中的精神,做到“致知穷理,学古探微;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纽约实习最后一天,与朋友一起聚会道别

“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旧唐书》中所言“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也”, 我深以为然。在大学学习生涯中,我尝试了许多志愿者机会,周游各国学习的同时也尽量广泛了解当地的社会民生。我在大三去坦桑尼亚姆万扎(Mwanza)市的一个乡村小学支教,了解到东非善良淳朴的风土人情,也真实体会到当地教育资源和基础生活保障的缺乏。在波兰访学期间,我参加教会慈善组织发起的帮助无家可归人员的志愿活动,对当代西方传统宗教与社会价值的矛盾与统一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联合国与欧盟实习期间,我有幸见证了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大使在安理会展开的激烈辩论,也在欧盟议会的走廊上向欧盟首席谈判官就英国脱欧请教许多问题。

        这些宝贵经历,让我在书院的生活中更好地融入同学们的讨论中,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听取来自不同领域同学们的想法。书院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也让我可以在广泛的世界议题中,自由选择我最感兴趣的课程和研究方向,通过辩证的学术讨论和研究进一步深化我对相关议题的认知,让我在此前阅历见闻的基础上对国际时事和经济议题逐渐形成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并依托书院优秀的平台资源得以不断地和其他学者及老师分享,辩论及探讨我的许多个人观点的偏颇与纰漏,从而让自己的思想深度与广度得到不断地升华。我希望,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践行清华精神,继续不断丰富阅历,积累知识,学贯中西,明德尚行,努力做到“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在欧盟实习期间,作为全会场的唯一亚洲面孔向欧盟委员长Margaret Vestager提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苏世民书院最吸引我的便是其“东西荟萃”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构成。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和老师们济济一堂,让书院的每一个角落无时不刻都充满着知识和文化的碰撞。

       在“四十年改革与发展” 课堂上,你会了解到参与改革开放一线工作的官员对中国改革的看法,也会听到美国学者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探讨;在宿舍的起居室中,你会听到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同学和以色列籍学者理性地辩论巴以和平的未来可能。

       书院这种“和而不同,通而不杂” 的讨论氛围为学者老师们互相学习、增进理解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而在“和而不同”的许多辩论与钻研的背后,是学者们对一个更为和平、平等、包容的世界的共同向往。经过书院的学习生活,学者们往往对各自国家的政治文化和国际社会的困难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离开书院后,他们往往也在各自的岗位上身体立行,学以致用,为“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的理想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也希望自己在未来国际组织的工作中,能戮力前行, 学以致用,在世界舞台上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为实现“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而不懈努力。愿为中华崛起,永远读世界这本书,在此共勉!

 

 

在书院主持活动

寄语:趁年轻,享受理想与不确定性的碰撞

       书院的生活总是充满了收获和挑战,免不了迷茫与失落。我想对未来的苏世民学者抑或是申请者说,拥抱和追寻理想,但也请对未来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有目标很重要,但也要积极探求摸索其他可能存在的兴趣爱好。许多事情你或许未曾感到足够的兴趣,或许是因为你对它们的了解还不够深刻。通过广泛涉猎各行各业的工作,接触来自山川湖海世界各地的有趣灵魂,你也许会对许多新事物培养出热情和兴趣,拥有越来越多的爱好和追求,结识四面八方的朋友。趁年轻,做自己,尽可能的去探索和尝试,尽量去享受心中理想与未来不确定性的种种碰撞,不用担心未来在何方,只要全心全意做最好的自己,其他事情时间自然会给你们答案。

文字:胡维逊

编辑:Liya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